地埋式污水處理裝置是一種設置在地面以下的污水處理設施,這種裝置通常采用物理、生物和化學等多種處理工藝的組合,能夠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懸浮物、有機物、氮磷等污染物,使處理后的水質達到排放標準或回用要求。與傳統的露天污水處理廠相比,地埋式裝置具有占地面積小、環境影響低、運行穩定等優點,適用于住宅區、學校、旅游景區等分散式污水處理場景。
地埋式污水處理裝置的基本原理是通過一系列處理單元,逐步去除污水中的各類污染物。其核心處理過程通常包括預處理、生物處理和深度處理三個階段。預處理階段主要去除污水中的大顆粒固體和懸浮物,生物處理階段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機物和氮磷等營養物質,深度處理階段則進一步凈化水質,確保出水達標。
在預處理階段,污水首先通過格柵,去除較大的固體雜物如塑料袋、樹葉等。隨后進入調節池,調節池的作用是均衡水質和水量,避免后續處理單元受到沖擊負荷的影響。在調節池中,污水經過初步沉淀,部分懸浮物會沉降到底部,減輕后續處理單元的負擔。
生物處理是地埋式污水處理裝置的核心環節,常見的技術包括活性污泥法、生物膜法等。活性污泥法通過向污水中通入空氣,促進好氧微生物的生長和代謝,微生物將污水中的有機物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,從而降低污水的化學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。生物膜法則利用附著在填料表面的微生物膜降解污染物,這種方法具有污泥產量少、運行穩定等特點。一些裝置還采用厭氧和好氧結合的方式,進一步去除污水中的趕鳛邴秉曝北磷騶?圈營S雕伍養物質,防止水體富營養化。
深度處理階段通常包括過濾、消毒等工序。過濾可以去除水中殘留的細小懸浮物和部分微生物,常用的過濾材料有石英砂、活性炭等。消毒則通過紫外線照射或投加消毒劑的方式,殺滅水中的病原微生物,確保出水衛生安全。經過深度處理后,污水可以達到回用標準,用于綠化灌溉、道路清洗等非飲用用途,
地埋式污水處理裝置的設計和施工需要考慮多種因素,以確保其長期穩定運行。選址是關鍵環節之一。裝置應設置在遠離水源保護區、地下水位較低且地質條件穩定的區域,避免對周邊環境造成潛在風險。裝置的結構設計需充分考慮抗浮、防滲和防腐要求。由于裝置埋設在地下,其結構多元化能夠承受土壤和地下水的壓力,同時防止污水滲漏污染土壤和地下水。常見的結構材料包括鋼筋混凝土、玻璃鋼等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防滲性能。
在運行維護方面,地埋式污水處理裝置需要定期檢查和保養,以確保各處理單元正常工作。日常維護內容包括清理格柵、檢查水泵和曝氣設備、監測水質參數等。污泥處理也是運行中的重要環節。隨著處理過程的進行,裝置內會積累一定量的污泥,需要定期清理和處置。污泥可以通過濃縮、脫水等工序減少體積,隨后運往指定場所進行安全處理。